当前位置: 首页 >关注 >

全球市场规模约几十亿美元的种衣剂,在国内的发展、挑战与机遇

来源:世界农化网 2023-08-29 05:19:01

在各大农药企业销量普遍下滑的大环境下,很多企业再次将目光转向了种子处理。在传统农药渠道很难创新的背景之下,种衣剂市场却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增长。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记录进行种子药剂处理的国家,但真正现代意义上的种子处理是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 第一阶段从70年代开始到90年代初:主要以福美双、多菌灵、克百威等为主要成分的产品,这些产品在80年代达到高峰,到90年代逐步淘汰。第二阶段从90年代初到10年后:主要表现在三唑类杀菌剂以及新烟碱类新成分新剂型的出现。三唑类种衣剂活性高,防效显着,杀菌广谱以及在苗期可以促根壮苗等优秀表现在10年以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资料图片)

从2010年开始各国外公司都确定了自身种衣剂项目:先正达主要围绕苯醚甲环唑、咯菌腈、嘧菌酯、噻虫嗪、甲霜灵等成分,主要代表产品有满适金、锐胜和目前小麦主要推广的格拉斯。拜耳主要围绕戊唑醇、吡虫啉,主要代表产品高巧、立克秀和奥拜瑞。另外孟山都、巴斯夫、龙灯等虽有种衣剂但产品的单一性在市场上面也很难与前三大企业竞争。

此外,另有一些跨国企业在种衣剂上下足了功夫。

种衣剂在国内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已走进千家万户的种衣剂仍然问题丛生。在国内任意一个乡镇,种衣剂已经成为老百姓拌种必用产品。不过,这几年市场上层出不穷的问题让这个品类饱受争议,陷入″亚健康″状态。

五大问题:

一是登记盲目。目前种衣剂登记的企业虽然越来越多,受关注程度大增,但企业在登记时对种衣剂药剂的特性与使用剂量没有完全了解,所以导致比例过大,有了较大出芽安全风险,最后不得不被政府组织召回。

二是市场混杂,产品参差不齐。由于市场上各个厂家的种衣剂剂型技术差异,常会出现分层、结块、沉淀、包衣不牢固、脱色严重等现象,因此种衣剂市场鱼龙混杂,品质不一,价位更是参差不齐,这严重冲击了拌种剂市场。价格的恶性竞争也让厂家和代理商、零售商利润逐年降低,代理商和零售商积极性降低。

三是安全问题。 安全性是种衣剂的最基本的要求,不同厂家的原药,含不同杂质的原药,以及生产工艺、助剂等都会对种衣剂产生潜在的安全风险。从国产的″一拌无芽″到国内企业此起彼伏的种衣剂药害,给很多企业泼了一盆冷水,面对巨大的种衣剂市场,很多企业望而却步。

四是抗性问题。目前市场上有很多种衣剂已经销售几年甚至是十几年,已经产生抗性,只有不断的研究创新出新的成分才可以解决。

五是农药种子种企业缺乏合作。目前,农药种子企业合作不多,导致推广人员缺乏专业的技术指导。深圳千色龙种子健康科技与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盛广为告诉记者,在推广过程中,农户对种衣剂效果的质疑,由于许多种衣剂产品为突出产品效果,故意夸大产品效果,这却无疑大大增加了农户对种衣剂的期望值。

作物过于集中

目前我国种衣剂的使用主要集中在北方,特别是在东北和华北的应用比较普遍。在小麦、玉米、大豆、花生、棉花等作物上,占整个市场的80%左右,但在南方水稻、蔬菜种植区,种衣剂的使用还是相对有限的,占种衣剂使用总量的8%左右。

全国农技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李永平老师介绍,虽然种衣剂发展迅速,但登记作物还是相对集中,主要集中在玉米、小麦、棉花、大豆、花生、水稻六大作物上。小麦、玉米的比例相对比较大,花生次之。

国内主要作物拌种情况:(占比为种衣剂占农药投入比例)

从接受区域上来讲,山东南部、河南、安徽等接受程度高,水稻种衣剂接受程度略低,整体呈现北方市场高于南方市场的状况。

国内种衣剂市场增长很快,但仍然有近50%的播种面积的作物种子未实施包衣,尤其在水稻、蔬菜和药用植物等方面,种衣剂新产品开发及推广潜力很大。同时,随着农民对种衣剂的重视,也愿意在种衣剂使用上进行投入,作物开始涉及马铃薯、高粱、谷子、辣椒等小众作物。

厂家多,品牌少

随着国外农化巨头专利化合物优势的逐渐消失,再加之国内研发能力、加工工艺的成熟,国内种衣剂迎来了黄金发展期。从2010年开始各种种子处理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国内企业也在登记上呈现井喷发展的趋势,目前国内种衣剂厂家172个,登记的产品也有大概600个,但除十几家大中型种衣剂生产企业外 ,其余几十家种衣剂企业的生产设备、工艺路线、科技含量、管理水平、服务能力相差很大。

种衣剂主要剂型

在剂型方面,悬浮种衣剂、微囊悬浮剂,其中,悬浮剂凭借着其使用安全,易于运输及保存稳定有效成分浓度高、药效好、对环境影响小以及其良好的成膜性的特点,一直以来就是各大小厂家登记的焦点。令人欣慰的是,国内企业种衣剂的质量一直在提升,与国外公司的差距也越来越小。

目前的产品仍有瑕疵

新烟碱类种衣剂虽然在防效以及安全性等方面优于第一代种衣剂,但其缺点也非常明显。吡虫啉缺点主要有:① 严格的剂量要求,吡虫啉虽然对蚜虫防效明显,但对使用剂量有严格的要求,达不到要求效果大打折扣;② 吡虫啉在种子萌发阶段遭遇恶劣天气极易造成种子发霉腐烂;③ 吡虫啉防效不稳定。噻虫嗪虽然内吸性、促进作物生长等性能优于吡虫啉但其在水中溶解度高,土壤淋溶性强等特点,拌种后稳定性差,极易随雨水流失,所以其防效不稳定,持效期短。

如何涅槃重生?几年前,就曾有人预言,国内种衣剂年销量会快速增长,未来三五年,将是种子处理剂的黄金年代,但事实是经过几年的推广,种衣剂并没有迎来春天,相反的是,面对种衣剂,老百姓越来越觉得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种衣剂市场前途未卜?

但是,集″一药多效、省工省时、事半功倍、隐蔽施药、环境安全″等优点的种衣剂,为什么会落入这样的境地?它如何又获重生呢?

抓住国家扶持的机遇

近两年,国家对种衣剂的安全也给予了高度重视,中国种衣剂产业终于迎来了世纪难得的发展契机。

未来5年,将是种衣剂高速发展的重要时期,新成分、新组合全面开花,预计到2020年,国内登记种衣剂证件将会达到1200个。有专家预测,种子处理剂未来有可能替代近年来热点农药品种草甘膦、百草枯,而成为今后数年农化市场中增长最快的产品类别。

当然,除了政策给力,加强市场的监管和引导依旧不可忽视。

企业加强科研攻关

全国农技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李永平老师建议企业要加强研究,提高产品品质,开发出高效、作物特点突出的高端产品;鼓励生物、化学药剂在种子处理中的协同使用;鼓励在蔬菜、药用植物及其根块茎上的登记使用。

据悉,目前企业已经开始在新成分的陆续登记,比如酰胺类产品在拌种剂上的登记,新烟碱类成分的登记;复配制剂越来越多,产品从功能单一到功能更加全面;越来越多的农民接受拌种,拌种作物也逐渐扩大到许多小宗作物,如:高粱、谷子、辣椒等。

同时,种子包衣是一项新颖、复杂的技术,其中最关键的是种子包衣剂的研究和开发,所以,企业要加大研发力度,增加包衣剂的科技含量。

需要提醒的是,国内企业应改变目前盲目跟风、盲目模仿,甚至不惜造假、以次充好等短视行为,真正俯下身子,专注一项作物,以质量赢市场,才能改变目前广种薄收的局面。

相关阅读
大家还在看